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高爽
每一次周一,站在国旗下的我们,目光都要追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,让自己昂扬的心情,随它一同升起。同时,也更坚定地守护着自己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,应该具有的理想和价值观。
三年前,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,首次用12个词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:
那就是,倡导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,倡导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,倡导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。
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,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,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。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,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。
作为今日的莘莘学子,明天的栋梁之才。同学们都很清楚,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的必要性。可是,心里的理解是一回事,真正的践行,就不那么容易。
就拿最常见的诚信问题来说,在同学们的作文中,口号式的表达从来不少,可在逃避一些已经发生的错误时,诚信,常常是缺位的。虽然,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,可人也并非仅仅作为个体而存在。按照冯友兰的《人生境界》来看,人,要尽可能超越自身的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,而向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努力。
虽然,社会上目前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病,但那不应该成为自身尺度下降的借口。当他人在考试中偷看答案时,你不相信的,只是考试的公平性,但当自己在考试中偷看答案时,你不相信的,是自身的学习能力,损失的,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。当人们害怕摔倒的老人没有诚信而不敢去扶起时,大家相信,这是在保护自己,可当不友善的态度,发生在自己遭遇困境无人时,损失的,很可能是最为珍贵的生命。
友善对待他人,就是友善对待自己;诚信要求自身,才会产生真正的强者。
因此,与其高喊口号,不如深思缘由。诚信、友善等价值准则的要求,既是个人权益的保障,也是道德素养的体现,更是实现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。
个体是诚信、友善的,才有他人的认同和支持;个体是爱岗敬业的,才有各个行业总体的蓬勃发展;个体是热爱祖国的,才能真正忘记小我,成就大我。所有公民个人价值的准则,不正是形成社会价值的基础,是迈向真正和谐国家的前提吗!
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的国家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的社会,就是由我们每一个人,每一次具体行动,而日渐实现和完善的。